首页
    党的建设
      企业文化
      1. 106故事
      2. 106视频
      成果展示
        联系我们
          “攀枝花那些山 都是父辈一步一步量出来的”
          发布时间: 2015-03-17
          来源于:
          访问量: 2842

          攀枝花至今有句老话:“没有106,就没有攀枝花。”上世纪60年代,正是四川省地矿局106地质队(以下简称106地质队)在攀枝花地区勘查发现了一系列矿藏,由此拉开攀枝花“三线建设”的大幕,奠定了攀枝花打造钢铁基地、建设钒钛之都的基础。

          今年3月是攀枝花三线建设50周年,天府早报记者寻找到106地质队测绘院指导员刘建福,他的父亲刘玉书,便是当年找矿的领军人物。刘玉书曾任106地质队大队总工程师,是我国著名矿产勘查专家,曾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自1962年起在攀枝花地区及川西地区从事地质矿产勘查,为攀枝花两个著名大矿:红格特大型钒钛磁铁矿、米易县白马铁矿的勘查作出重大贡献。

          说起当年,刘建福对父亲找矿的艰辛印象深刻:长年在外勘查,一年最多回家五六天,“攀枝花的那些山,都是他们一步一步量出来的。”如今,刘建福自己也进入地质行业,对父亲的付出有了更多理解,“我以他们老一辈地质人为荣,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攀枝花这座城。”

          回忆:

          父亲长年在外找矿   一家人长期两地分居

          刘建福的父亲刘玉书,是当年整个县城的骄傲。“我父亲1958年考上成都地质学院,在老家南充营山县,他是唯一的大学生。”1962年大学毕业后,刘玉书进入地质队工作。那时的106地质队驻扎在攀枝花市米易县,一家人两地分居的生活就此开始。

          刘建福出生在1965年,正是“三线建设”兴起,热火朝天之时。自他记事起,就极少见到父亲,“父亲一年就春节能回来一趟,总共只有10天假,路上就要花去四五天。最长的时候,两三年都没回来过。”大部分的时间里,只有刘建福和奶奶、母亲、妹妹守在老家。一家人唯一的联系,是走6个小时山路发一封电报。“母亲怕影响父亲工作,也只有遇到特别重大的事才会发电报。”

          刘建福后来才知道,父亲那些年都在外面找矿,“搞地质普查,满山去跑。”地质队成立之初,主要的任务就是地质普查,也就是俗称的“找矿”,调查一个区域的矿产分布和地质概况。那个年代,国家有关攀枝花地区的地质资料几乎为零,只有些很粗略的地形地貌图,到了实地,却常常发现“图文不符”;设备方面也缺,“父亲他们出去,就靠一个罗盘、一个地质锤、一个地质包。”由于找矿队要去的地方多是深山老林,危险也时有发生,“摔下山都是常事,我父亲就是当时找矿摔到了腰,现在还有腰痛的毛病。”

          憧憬:

          被攀枝花美丽的名字吸引     闹逃学也想去

          15岁之前,刘建福从未去过攀枝花,但因为父亲的关系,从小听得却多,“攀枝花,我小时候就想象,名字这么漂亮,一定是个有很多花,青山绿水的地方,想着父亲又在那边,当时特别想去。”刘建福笑着说,因为这一点小幻想,自己曾经跟家里闹过几次,要去攀枝花,“家里人不让我去,我就不上学,不吃饭,自己跑出去耍。”

          15岁初中毕业,刘建福终于第一次走出县城,跟着母亲去了攀枝花米易县,父亲工作的地方。这一去却让他大失所望,“太阳火爆爆的,山上光秃秃的,灰也重,空中总是有灰尘飘着。当时一看,觉得还没有老家好呢。”

          如果说小时候的刘建福,一直对攀枝花抱有美好的憧憬。那么妹妹刘晓红,则很早就感受到了攀枝花生活的艰苦。因为母亲一个人在老家忙不过来,刘晓红11岁时便被送到攀枝花父亲身边。但即使是这样,父女俩呆在一起的时间也很少。“那个时候,父亲一旦要出门,就只能把妹妹委托给邻居照顾。”这样的日子短则两三天,长则十多天,“他们住的地方在半山腰,很荒凉。妹妹后来跟我说,她有时半夜一个人在家作业都不敢写,特害怕。”

          理解:

          老一辈的付出      建起了攀枝花这座城

          对于父亲,小时候的刘建福和妹妹心中,多少有一些埋怨,“那时看到别人的爸爸都天天陪在身边,就觉得父亲都不管我们。”但在长大后,尤其是刘建福和妹妹也先后进入地质行业,曾经的情绪逐渐变为理解。

          刘建福在地质队从事测绘工作,为了调查清楚一个区域的地形地貌,爬山是常事,“有时同一座山一天就要爬2次,每一趟就是四五个小时。”但这些在他眼里,远远不能跟父辈的艰辛相比,“我们现在还可以坐车,可以带饭;他们那时候全靠一步一步走,饿了就啃干馒头,还会遇到野兽、还有人失踪,我们这点又算啥呢。”刘建福说,父亲现在已经78岁了,对攀枝花仍有着深厚的感情,“上次回攀枝花,他跟我说,‘又回家了’;他还记得,哪座山他每天要爬很多次;哪个矿山是他们找出来的。”

          而在刘建福的心中,他始终记得,30多年前的一天,刚高中毕业的自己来到攀枝花,在金沙江边看到了堆得比山还高的矿渣,深深为之震撼:那么多的矿、那么红火的炼钢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父辈当年的勘查和寻找,“是他们的付出,建起了攀枝花这座城。”

          天府早报记者 陈俊 摄影 赵霞  (刊登于2015/3/17 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