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的建设
      企业文化
      1. 106故事
      2. 106视频
      成果展示
        联系我们
          建队60周年追思
          发布时间: 2016-01-21
          来源于:
          访问量: 2571

          今年一月六日,是我们一〇六地质队建队六十周年的喜庆日子。也是自1985年1月1日四川地矿局体制改革的大幕拉开,原第二探矿工程队、攀西大队八队、二队合并恢复组建一〇六地质队建制,我和我的同事们融入到一〇六队这个大家庭已经三十年又六天了。在这10956个日日夜夜的工作、生活经历,让我亲身经历者或见证了队一路坎坷,一路风雨,艰苦创业,砥砺向前的脚步。暮然回看,一些我所亲身经历的感人而难忘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合队初期,我由分队抽调到米易长坡队部协助筹备队团代会,随后被安排到了队党委办公室担任文书工作,这一呆就是八年(队部搬温江后在留守处呆了两年)。与今天相比,在当年物资相对匮乏,文化生活单调的年代,大家在简陋的土坯房中办公,承受着攀枝花地区难耐的高温,汗流浃背的工作着。当时全队仅有一部对外电话,一旦谁有电话接听都要气喘吁吁地从一眼望不到底的长坡底端跑到最顶端接听电话,稍有耽搁就断线了。办公设备除了笔墨纸张和一台老旧的油墨印刷机外其他设施几乎没有,每到总结、统计报表等汇总上报的时候,各部门都要加班加点,同一份报告、报表需要多份的时候,往往需要使用三至五张复写纸,下很大的劲才能一次完成,写的真让人手指发麻。即便如此,也从未耽误各类材料的准时上报。全队召开较大型会议,会务组几个人忙的大汗淋漓,从最顶端到最低端逐个办公室搜集桌椅,汇集到会议地点,会议结束后逐个归还。最让人心里发怵和生畏的当数到成都出差或年底的探亲和休假了。当年较远行程的出行方式,当数既安全、经济、便捷的火车了,在当时一票难求的情况下,许多时候都是出差开会的同志带着资料,探亲休假的同志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带着一家老小挤上水泄不通的车厢,在拥挤的旅客中苦苦寻找属于自己的座位,往往是筋疲力尽、苦不堪言,在买不到坐票的情况下,“嘴甜”和善于沟通“会来事”的人主动与他人套近乎,才能共享一个座位,轮流着休息一下。否则只能是咬紧牙关坚持站着或者是铺张报纸钻到座椅下面享受着“硬卧”达到目的地了。而探亲的人不得不将一年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一点积蓄心甘情愿的贡献给铁道部了。另一有趣和乐道的事情,当数有家的同志每到赶场日的早晨六点过就早早地起床,打着手电筒,穿梭在人头窜动的市场中,急冲冲地采购全家三天生活所需的各种食物,否则只能盘算着如何来安排好这三天的伙食了。但野外生产机场一旦有何物资需紧急调配,几声急促的高音喇叭召唤,大家都不约而同的从各个角落汇集到装车、卸车现场,自行分工,各自忙碌,有事耽误来晚了的人总会觉得不好意思。一切为生产一线服务的意识在大家的行动中无形成为了一种自觉。这一时期,许多人虽然有意见上的分歧,观念上的碰撞,思想上的交锋,但大多数人在日子清贫,观念陈旧,自成一体,自我满足,充满浓重计划经济“大锅饭”和“小农经济”色彩状态下工作、生活着。

          队部整体搬迁到温江后,由于新购买接手的办公、生活用房有限,虽然队领导为分房绞尽了脑汁,始终无法满足需求。办公被安排在了大办公室,多部门联合办公,桌子对着桌子,拥挤不堪;有家的按照家庭人口安排在了最多17m2不等的各类住房中。有的家庭三世同堂,五、六人挤在这十几平米狭小的房间中床挨着床,连抬脚的地方都没有,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每到煮饭的时间,整个楼层都响起了锅碗瓢盆交响曲,弥漫着浓浓的煤气烟雾,比起今天的雾霾,要严重了许多倍。在这一时期,恰逢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此背景下,队上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惨痛阵痛期,整个队上经济状况可以用悲惨、可怜、捉襟见肘来形容,财务账面资金经常不足万元,原本就低的工资往往都不能按时发放,各类该报销的费用长期拖欠。万般无奈下,队上不得不做出机关创收,轮流上班,全年每人创收1200元用以冲抵工资的决定。一时间各部门各显其能,招数用尽。茶园、稀饭馒头摊点、溜冰场纷纷应运而生,整个大院俨然就是一个自由市场, 在温江政府和市民印象中,无疑就是个散了架的“垮杆单位”。队经济多年在全局排名靠后。

          一九九四年初,我和我的好哥们陈亚光临危受命,怀着深深地愧疚之情告别前一天刚调来队上一个人都不认识的妻女,带着从财务上借来的三万元现金,只身前往当时处于严重亏损状态的海南工程处。当时海工处的状况是人心浮动、队伍不稳,财务管理及其混乱,设备严重不配套,承揽的工程项目接续不上,长期无事可干,职工工资连续几个月发不出来。连最基本的一日三餐多数时候只能捡最便宜的豆腐、海带丝购买,有时候还要向房东借钱才能解决。有好几个兄弟还不得不结伴到码头去扛水泥包,用满身的汗水泥尘甚至是饱含双眼的泪水去换取可怜的工钱。公司集体放假回队,很多人从广西南宁上火车一路劳顿几十个小时没有买过一瓶水,吃上一个馒头。回到队部门口,在此等候许久年岁尚幼的儿女看到久别重逢,皮肤晒的黝黑,一身疲惫的父亲,兴高采烈的翻找随身携带的挎包,拿出来的仅是脏兮兮的工作服,始终未见到一颗糖果,失望的表情让人想起来心酸。不是因为他们粗心大意和行程仓促,也不是他们过分节俭而看淡儿女之情,而是囊中羞涩,难以遂愿。但即使在这样可谓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十几个兄弟伙同甘共苦,团结互助,承受各种磨难,没有一个人放弃,没有一个人临阵逃脱,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明天会好起来的。在海工处工作一年的时间里,在经理陈亚光的带领下,我和我的十几个兄弟伙经过不懈努力,积极寻找项目合作伙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献计献策将公司视为自己的家,处处精打细算,修订完善内部管理和分配制度,工作逐步走上正轨。这期间呈现出了这一辈子都抹不去记忆的事情:在开挖施工工地,顶着长时间烈日的熏烤和难耐的高温,杨永乐中暑在钻机旁,在救护他时,他的第一句话是叮嘱要管理好现场工具和材料,别丢失了,夜间退凉后又继续完成未完成的钻孔;在各个施工场地,后勤管理技术人员跟班作业,累了困了就倒在石堆旁和街边上打个盹,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把控质量。为了节省开支,降低成本,公司规定后勤管理人员严禁打车前往工地,配置一定数量的二手自行车,谁用谁保管,谁丢谁赔。由于高温酷暑,也可能是身处异地,水土不服,多位同志腿上、屁股上长出了鸽子蛋大小的脓疮,半边屁股放在自行车坐垫上,一瘸一拐的骑着往来于各个工地之间,难受至极。回来后相互帮助挤出脓液,至今仍留下这一时期的记忆疤痕;技术员李智全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服从安排,听从指挥,哪里缺人手安排他顶上去,他二话不说愉快服从,毫无怨言。在大队调他前往海工处报到后,他马不停蹄即刻前往,由于过海证等证件不全而被当地请进了收容遣送站,在里面一关就是一个多星期。待要将他遣返回内地时,无论对他怎样辱骂恐吓,他都一口咬定我是有单位,我是来工作的,想办法托人带信给公司,直到公司派人将他接出来。在公司安排全体人员回队修整,安排他一人留守现场照看设备时,他欣然接受。在公路边小树林中搭起的极其简陋的工棚里,孤身一人,寂寞难耐,还承受着蚊虫来犯。白天看着车流来回穿梭,夜间点上马灯与星星月亮作伴,实在无趣时就拿起放大镜与蚂蚁为伍嬉戏。这一坚持就是两个多月,可以想象需要付出多大的毅力和勇气。为了维护单位的利益,早日促成甲方完成工程款结算,我和我的兄弟伙以及民工兄弟们十几人坚守工地,不料被当地甲方联络公安夜间以查身份证和暂住证为由送进了收容站,体验了三天“罪犯”般的生活,至今让我刻骨铭心,挥之不去。这些发生在我身边的点点滴滴事情,回忆起来有些凄凉,伤感,但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们一〇六人的那一份自信,那一份坚韧,那一份自强不息!海工处的兄弟们,辛苦你们了,委屈你们了,慢待你们了,请各自珍重!

          1996年初,队成立钻探分队,至1997年底,工作始终转战于川西高原阿坝州的南坪县(现九寨沟县)和壤塘县。当时队上经济状况极为不佳,队上配备给分队的一部212吉普车一接回来停在办公楼前,大家如看宝贝似的里外打量,那股高兴劲溢于言表。为了节约成本,早日开工,保质保量完成来之不易的施工项目,力争出师大捷,一炮打响,赢得合作单位的信任和支持。公司上下铆足了一股劲,在分队长袁友富的带领下,全体成员急促的呼吸着高原稀薄的空气,迎着变化无常的天气,自己搭建住房、坪机、修路、人抬肩扛搬运机器设备,每个人手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肩上压出了道道红印。(此阶段由于本人体力上的原因,所分配给每个人扛钻探导管、材料的任务,我中途放到路边倒运的物件,也不知被何人毫无声息的无数次帮助扛走,在此谢谢兄弟们了。)在弯弯曲曲通往机场的羊肠小道上,大家带着米、菜、油、盐艰难爬行一个多小时准时接班,边打钻边生活,风雨无阻,从无间断,自己加工制作岩心箱,有时下班还要顺道扛回新打好的岩心样品。水泵房李向民由于高原缺氧,险些丢了性命。即使在如此艰苦环境下,无人叫苦,无人喊累,无人退缩。按时完成了工作任务,施工质量真实可靠,为当时全川最大的金矿开发提供了第一手钻探资料,赢得了合作单位的好评,艰苦创业,团结一心的行动将当年全局大力倡导的“马脑壳”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在壤塘工地,我的好搭档、好兄长袁友富夜间为了追寻被盗的柴油,在冰天雪地中不慎摔断了小腿,造成骨折。大队多次催促,兄弟们再三劝他尽快回去治疗,但他始终腿缠绷带,在十二月天寒地冻的山上帐篷中,手持对讲机指挥各机台生产,直到最后生产任务全部完成,才押阵下山。后来被推荐评为“局劳动模范”当之无愧。正是有了这些艰苦创业,勇于吃苦,乐于奉献,团结协作的动人事例,钻探分队获得了“省青年文明号”的殊荣,集体、个人多年获得局、队奖牌、奖状无数。

          如火如荼的白沙坡~一碗水钒钛磁铁矿整装勘查项目启动后,全公司上下百十号人群情激奋、斗志高昂,一副甩开架势大干一场,充分展示公司优良作风和精湛钻探技艺,一试高下的兴奋劲同样令我难忘。随着队的逐步发展壮大,经济实力的提升,如今的钻探公司可谓今非昔比,鸟枪换炮。各式钻机焕然一新,钻探工艺、技术日趋成熟,过去700-800米左右的钻孔听起来都让人生畏,往往要用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完成,如今只需短短的二十多天就能轻松拿下,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施工质量也得到可靠保障,在后来完成的1400m、1600m超深钻孔,过去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在整装勘查的三年多时间里,大家抢时间,赶进度,你追我赶,各机台暗中较上了劲。一个共同的心愿:将公司历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续发扬光大,增强队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壮大单位整体实力,使单位、集体、个人都从中受益。为此,所有人都放弃了春节与家人团聚的夙愿,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不知不觉间就是两年、三年。但没有一个人抱怨,没有一点“杂音”。与机台热火朝天的施工相比较,后勤管理、服务保障人员也一刻没有闲着。几个驾驶员随接班人员一道起床,接送交接班人员,尔后又马不停蹄的运送物资、材料、配件,既是驾驶员又是搬运工,每天工作都在十个小时以上,有时候半夜还前往机台运送急需物资。修理人员也是不分白昼随叫随到,细心检查修理各类机械,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并且为了节省成本,将老旧设备重新组合装配,让其发挥最大效能。还有我多年的老搭档袁友富,事事亲力亲为,工作严谨认真。在生产组织上严肃较真,丁卯分明,可谓是各机台生产过程中的“119”和“120”,哪个机台施工过程中遇到难题,他都及时赶到现场进行“灭火和会诊”,有时候吃住在机场,一呆就是十天半月,直到解决问题为止,看着让我心疼,好在他能吃能睡,身体强壮。还有我的另一搭档李龙,有段时间虽然身体不好,他边检查,边治疗。但为了七、八台钻机的正常施工,潜心研究施工工艺和方案,八方联系配套部件,多方比较价格,研究泥浆,冲洗液最佳使用配比,及时补充调配物资,保证了施工不受耽搁。我本人对钻探施工技术、工艺一窍不通,只能是尽其所能,全力做好后勤服务保障罢了。与他们搭档,累并快乐着。通过整装勘查,一代新生力量经受了锻炼,正在逐渐的成熟成长,不久将成为中坚,令人欣慰。

          光阴荏苒,岁月留痕。重温回顾我在一〇六这个大家庭三十年来的部分经历,只是从一个很小的侧面真实的反映这个大家庭今昔变迁的风雨历程,折射出了我们一〇六人那种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勇于奋进,不断开拓的精神风貌。记得当年李成冰队长刚来队时,根据队情提出的一年正规,两年好转,三年发展的工作思路,历届队领导班子审时度势,科学统筹,准确定位,在各阶段的现实“大考”面前,找准“发力点”,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以及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支持,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奋力开拓,团结协作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才有了今天面貌的大改观,切身感受着这些年职工工作、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许多家庭买了车,买了房,工资连年增长,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职工自豪感和荣誉感进一步提升。经过三代一〇六人的不懈努力奋斗,也才有了“功勋地质队”、“省级职工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省级最佳文明单位”、“全国百强地质队”、“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局四好领导班子”等诸多殊荣的获得。

          面对新常态、新挑战任重而道远,唯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家败乎,焉能不殃及儿孙。我们每个成员都应该应用真心去维护,用真情去呵护这个大家庭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肩负起每个成员应尽的责任、义务,不断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奋力开拓。坚信我们一〇六队的明天更加睿智,更加自信,更加包容,更加和谐,发展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赵国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