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的建设
      企业文化
      1. 106故事
      2. 106视频
      成果展示
        联系我们
          “打野”的年青人
          发布时间: 2015-08-17
          来源于:
          访问量: 2414

          酷暑、烈日如焰,有一群人还站在人迹罕至的高山之巅,徒步于群山之中,填图、实测剖面、露头采样……地面40多度的温度,肩背40多斤的行装,脚上是厚厚的老茧,偶尔一不小心被地面的石缝夹得钻心的痛。突然间,乌云滚滚,雷声震天,瓢泼大雨倾盆而下,期间还夹杂着冰雹,尚未擦干脸上的雨水,火毒毒的太阳烤得全身如进入蒸笼一般,身如芒刺遍布全身,长喘一口气是浓浓的汗臭……这就是古学乡1:5万区调项目全体同志工作的真实写照。

          我队去年中标的“四川省1:5万古学乡等四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由矿勘院承担实施,共分三年完成,项目地域横跨四川、云南两省,总面积近1800平方公里,2014年6月矿勘院挑选出精兵强将正式开展野外工作,出队前大队举行了隆重的出征仪式,项目组织单位西南项目办领导专程来队壮行,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70%的野外实物工作量。

          刚到项目组就不时听到忙碌的年青人在交流中提到某月某日“打野”的工作情况及数据资料,初听“打野”二字颇感陌生、刺耳,不明其意,不知何事。既像口头禅,但又像戏谑,虽他们是随口而出,我却是一片茫然,慢慢听多了,我知道了大概,但还是不知详情,忍不住问了项目负责人小凌,小凌告诉我了“打野”的全部含义。

          “打野”就是指项目组的同志们到野外工作风餐露宿的全部经历。一次“打野”短则三天,长则一个星期才能回到营地。

          “打野”之前首先是确定任务、分组、资料准备、食品、水、睡袋,还有工作用品,平均每个人负重40多斤,越野车只能将他们送到有公路的地方,而区调工作区域全是人迹罕至的大山,有路的地方没任务、有任务的地方没有路。

          到达工作区后便各自分头开展工作,夜晚统一集中到事前了解到的牛棚宿营。“住牛棚?睡得着吗?”小凌笑着说:“有牛棚住就很理想了。”牛棚是藏胞野外放牧的临时栖身地,“打野”的同志们每到一地只有借宿牛棚,因为这里人迹罕至,实际上牛棚也只能稍微避一下风雨,但大风大雨还是挡不住。小彭告诉我第一次住牛棚一夜未合眼,睁着眼睛数星星,牲口的屎尿臭直往鼻孔里钻,后来慢慢习惯了,倒下就睡着了。

          小许告诉我有一次走到晚上8点钟,达到集结地,但牛棚不见了,原来藏胞们感觉此地牧草不好,便把牛棚撤了,他们只有铺开睡袋,数着星星放松疲惫的身体。

          还有一次大约晚上9点钟还未走到牛棚就遇到暴雨,紧接着就是大雾,此时他们正行进在一座高山上,大山切割非常厉害,陡峭深不见底,一旦滚下上去绝无生还希望,他们深知不能再茫然前行,几个人只有原地背靠背坐成一圈,头顶防潮垫坐到天亮。

          小凌说:“看到牛棚就有一种亲切感,每次借宿牛棚藏胞们都非常热情,还给我们食物,我们给钱他们从不会收。有牛棚就有水源,‘打野’不敢乱喝水,有牛棚的地方就有饮用水,我们用随身携带的缸子烧水喝,水虽然有烟熏火燎的味道,但可以敞开肚皮喝,并补足水壶第二天喝。”

          我问小凌在野外那么多天吃什么?吃饼干、方便面吗?小凌说:“不敢吃太甜或太辣的食物,因为野外没有蔬菜,太甜太辣了肠胃受不了。我们出发前计算好在野外的天数和大约吃多少东西,就去买够几天的干粮,藏胞们的青稞、荞面馍馍最好,一顿吃一个,而且容易携带存放,吃了不上火。”这时呼啦围上来一圈小伙子,他们说:“有时一天连遭几场大雨,干粮淋湿了,加之放在背包里几天拿出来就酸了、馊了,即使这样也不敢丢,只有烤干、烤焦一点吃下去,不然就要饿肚子。”

          “你们在野外最需要什么?”小伙子们说:“能不能每月多发一双爬山鞋?区调工作都是徒步,每天要在山上爬10多个小时。有一次跑一个区幅不到一个星期一双新鞋底子就全划成块了,这座山寸草不生全是锋利的石头,几天下来鞋帮是好的,鞋底却断成块无法走路,大家只好把防潮垫割成块绑在脚上,磨烂一块再换一块,坚持做完工作。”

          “在野外那么辛苦,回到营地最想干什么?”

          “背包一甩先睡一觉。”

          “睡完觉呢?”

          “痛痛快快洗个澡,洗澡之后饱餐一顿。”

          “然后呢?”

          “边做资料边发牢骚边骂娘。”

          “你们都发些什么牢骚、骂些什么?”

          “下辈子不学地质了,骂老天不长眼,每次‘打野’不是暴雨就是冰雹。骂归骂,手上还得抓紧点,做完资料赶紧收拾行装,因为明天又要出发……”

          “没想到过退却吗?”

          “想过,但我走了,他走了,工作总要有人干,我们走了就辜负了那壮行的酒!出征的歌!”

          回答似乎很不文学,但我却看到了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眼前又浮现出他们出征宣誓的庄严场景,耳畔那《地质队员之歌》依然高亢嘹亮。

          区调项目的人绝大多数都是80后、90后,他们都是独生子女,此时我对这些青年人肃然起敬。

          自“打野”的那一天起,他们的衣服就没干过,不是雨水,就是汗水,高原上的蓝天白云让人爽心,而这景象却描摹在了区调队员的身上,兰色的工作服上浸染出白色的汗斑,就好似那天上的朵朵白云,而山间那一片片兰色却展示出年青一代博大的胸怀和抱负。

          看到了他们真实的工作生活,听了他们的讲述,令人心酸、心疼。与大山为伴,毒蛇、野兽、艰辛、枯燥、气候变幻无常、几乎与外界隔绝,我知道困难还远不止这些,但他们那乐观的态度,自信的眼神和敬业精神又令人欣慰,此时我对“三光荣”精神又有了新的深刻理解。

          也曾听过老一辈讲述区调生活,啃干粮、住牛棚……今天的年青人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过去,而是在开创新的未来,是在创造106队下一个辉煌!这些“打野”的年青人才是新时期地质事业最可爱的人!(曹强)